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黃杜村是個有名的窮山村,人均收入不到800元,到處是荒山禿嶺,當地流傳著“有女不嫁黃杜村”的說法。
對于創業,宋昌美有段艱難而難忘的故事。23歲那年,她從鄰鄉嫁入溪龍鄉黃杜村,和山里的人一樣,一年全家總收入只有一千多元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宋昌美聽說中國茶葉研究所辦了一個炒茶培訓班,她就借錢到杭州參加了為期一個茶季的培訓。經過培訓,她學習到與茶相關的基礎知識及技術,并對茶葉產生了濃厚興趣和情感,從此與茶結下不解之緣。
由于缺乏資金她外出打工,辛苦賺錢,三年后終于有了十萬元的積蓄。于是,她揣著這十萬的創業基金回家種茶。
1996年,為了改變落后的面貌,縣、鄉兩級政府出臺政策,鼓勵農民種植白茶。當大多數人還在觀望時,她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,帶頭承包荒山種植白茶、龍井茶,開展起家庭作坊式加工。為了掌握科學種植技術,積極參加各類培訓,育苗、炒茶,各種技術活她樣樣都名列前茅。她四處奔波,學習市場信息、法律法規,現學現賣,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術實際運用到產業上。
在賣茶的路上,盡管飽經挫折,但宋昌美從未被困難所壓倒。憑借自己的艱苦努力,茶葉經營得越來越好,并慢慢地小有名氣。
為了更好地帶動周邊婦女走上種植白茶的致富路,2001年4月,在縣、鄉兩級政府的引導下,她成立了安吉縣溪龍鄉女子茶葉專業合作社,在8位種茶大戶的帶動下,50多戶中小茶農聯合200多戶農村婦女共同創業。
如今的宋昌美在生活跟工作中扮演很多角色,女企業家、光榮的十八大黨代表、妻子與母親,但她更是一個茶人。從開始的手工炒制到如今的機械化生產,從生活艱難困苦到事業有所成就,她從來沒有忘記作為一位茶人的本心:做有品質的好茶。她擁有無私的奉獻精神,她是一個商人,卻愿意將種茶的技術教無償教給每一個虛心求教之人;她是優秀的共產黨人,資助貧困的老人與孩子,讓他們生活中能夠感受到關愛與溫暖;她是偉大的母親,會因忽視了子女的成長而感到萬分愧疚。在她滿身的光環背后,卻讓我們看到了她最為質樸真誠的做茶之心,待人之心。
2006年4月,在上級黨組織的幫助下,合作社成立了黨支部,宋昌美兼任黨支部書記。通過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,進一步帶領大家致富。